有土木兄弟私信说,自己干了10年工地,先跑路了,想分享一些自己10年工程经历的故事,也算是对自己10年工地的一些感悟和心得吧!
下面将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这位兄弟的土木故事!
我是 90年的,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土木专科,在工地摸爬滚打了10年,从最开始跟着师傅跑腿的小施工员,做到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,对于一个专科生来说也算是发展很快的人。去年8月,当最后一车材料撤出工地,我摘下安全帽走出项目部时,第一次觉得阳光刺眼,不是工地那种晒得人脱皮的烈阳,是心里忽然空了一块,又被清风填满的松弛。
总有人问我,工地到底苦在哪里?
实话实说,我也不知道,网络上吵了好几年的 996,在我们工地这儿是遥不可及的 “理想生活”。对工地人来说,”下班” 是个模糊的词:从拎着行李上飞机去项目的那天起,手机就 24 小时攥在手里,凌晨三点接到电话爬起来去处理突发状况,是比闹钟还准时的日常,这也是所有工程人工地生活真实写照。
我记得最夸张的一次,连续 30 多个小时没合眼。抢工期那阵子,早上6点开早会,做班前教育,接着盯现场、对方案、跟甲方周旋,忙到凌晨两三点回板房眯一会儿,不到七点又被叫醒。行外人总说 “抢完这阵就轻松了,过一阵就好了”,只有我们知道,工地的进度表上,从来没有 “轻松” 这两个字,过一阵到底是多久。
我陆陆续续也干了六七个项目,工地大多藏在地图上需要放大好几次才能找到的地方,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。前年夏天,我在办公室改方案,听见院子几个新来的施工员聊天,说 “半年没进城,都忘了奶茶店长什么样了”。那瞬间突然鼻子发酸。他们都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本该是在街头打球、跟朋友撸串的年纪,却被困在这片尘土飞扬的围挡里。第二天我提前两小时收工,开了30 多公里车带他们进城,找了家像样的馆子撮了顿,又去 KTV 吼到嗓子哑。看着他们在包厢里手舞足蹈的样子,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,也是这样,对着远处的城市灯光发呆。
后来项目部的年轻人跟我提辞职,只要不是冲动裸辞,我从不挽留,实话实说,我倒希望他们早点脱离工地。我太清楚那种滋味了:世界那么大,不该被一片工地困住。与其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消耗里磨掉心气,不如放手让他们去闯,毕竟,我也曾在无数个深夜里,盯着板房的天花板问自己: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?
这么多年,被上级领导训过,甲方指着骂过,陪监理喝酒喝到胃出血过,为了一张签证,一杯又一杯的白酒下肚,喝多了给家里人发牢骚,这些在工地上不算新鲜事。
真正让我撑不下去的,是前年冬天那个电话。
女朋友在电话里说分手,这可是我谈了近十年的女朋友啊!我在一千多公里外的项目上,握着手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挂了电话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,我抽了一晚上烟,烟灰缸堆得像座小山。
不是没想过挽留,只是突然清醒:情人节我在赶工,她生日我在验收,她发烧到 39 度时我刚进隧道,甚至连个手机信号都没有,就是过年回去也是四五天,几乎都是初四五就去工地。
那天晚上我想通了:我们拼命工作,是为了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。可如果工作让我连最基本的陪伴、最寻常的温暖都给不了,那我到底在拼什么?
我在离职报告上签字时,手都没抖一下,像卸下了千斤重担,不是对过去的否定,只是终于敢承认:有些坚持,其实是在跟自己较劲。
现在偶尔会刷到以前同事发的工地视频,还是熟悉的板房、熟悉的塔吊,熟悉的基坑,熟悉的安全帽和已经泛黄的马甲,心里会泛起一阵唏嘘,但更多的是庆幸。
有人问我会不会后悔转行,毕竟做了快10年,从头再来需要勇气。可比起后悔,我更怕日复一日的重复里,弄丢了对生活的热情。就像当初带那些年轻人进城时想的:年轻最大的资本,不是安稳,是有底气去试错,去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发光的地方。有些错过,或许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:什么才是生命里最该珍惜的。
写下这些,不是想吐槽工地的苦,毕竟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不容易。只是想跟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,在迷茫里打转的人说:如果一份工作让你失去了生活,一段关系让你耗尽了力气,别害怕转身。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,就像天黑了会亮,雨停了会晴,我们也总能在某个路口,遇见另一个崭新的自己。
愿我们都能在奔波里留一点时间给自己,在追逐里别忘了为什么出发。毕竟,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,舒服不舒服,只有自己知道。往后余生,愿我们既能朝九晚五,也能浪迹天涯;既能扛起生活的重担,也能接住平凡的温暖。
1.本站资源由网络公开合法途径整理而来,仅为方便用户交流学习使用,但无法保证全部作品的准确性、完整性。
2.因技术有限,无法一一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如您是资源作者并觉得本站宣传有损于您的著作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。
3.如您取得权限并下载后发现资源存在问题,请添加官方客服微信处理,以保障您的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