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简介
硫酸是产量大,用途广的基本化工原料,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。无论是生产硫酸还是使用硫酸,只要接触它,就会遇到硫酸的腐蚀问题。
稀硫酸属于还原性酸,其性质会随浓度升高发生变化: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,硫酸转变为氧化性酸,可被还原为二氧化硫。基于这一特性,浓硫酸能够使钢铁表面形成钝化膜,从而赋予普通钢铁在浓硫酸环境中的耐蚀性。
需要注意的是,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,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。当硫酸浓度被稀释至 68% 以下时,碳钢及铸铁设备将遭受严重腐蚀。在非氧化性的稀硫酸体系中,钢铁无法通过表面生成氧化膜实现钝化。此外,氧及其他氧化剂的存在,会改变稀硫酸对金属的腐蚀特性。
与之不同的是,在浓硫酸环境中,由于浓硫酸自身即为强氧化剂,因此氧及其他氧化剂的存在不会对其腐蚀金属的特性产生影响。
多数不锈钢的耐腐蚀特性为:在硫酸浓度极低或极高时具备一定的耐腐蚀能力,但在中等浓度下耐蚀性显著下降。

表1 硫酸浓度比重表
3.高钼(Mo>4%)不锈钢
耐硫酸性能较含钼 2%~3% 的不锈钢进一步提高。
4.钼(Mo)+ 铜(Cu)复合合金化不锈钢
耐硫酸性能优于仅含钼的不锈钢,使用范围更广泛。
5.钼(Mo)+ 铜(Cu)+ 硅(Si,3%~4%)三元素复合不锈钢
包括 Cr-Ni 奥氏体钢和 α+γ 双相不锈钢,是耐硫酸不锈钢中性能更佳、使用范围更宽的一类。
6.高牌号耐硫酸不锈钢
如 0Cr23Ni28Mo3Cu3Ti、1Cr24Ni20Mo2Cu3(K 合金)、0Cr20Ni29Mo3Cu4(Carpenter-20)等,主要用于常压下 80℃以下的各种浓度硫酸环境。
7.高硅(~6%)不锈钢
在 90%~98% 的高温浓酸中,需根据使用温度和浓度选用,例如国外专利牌号 SARAMET(00Cr17Ni17Si6)、SHRAMET SX(00Cr18Ni20Si6MoCu),以及国内专利牌号 SS920(超低碳,含约 6% Si 及 Mo、Cu)。
SS920 在高温(≤130℃)、浓度 > 90% 的浓硫酸中,年腐蚀率可控制在 0.1~0.01 以下,但接触稀硫酸时耐蚀性会显著下降。
三、硫酸中不锈钢的选择(方案一)
方案一来自George. A. Nelson根据大量的实验资料和工厂的使用经验绘制了耐硫酸材料选用图。他把硫酸的浓度-温度状态图(常压沸点以下)划分成10个区域,各区内腐蚀率≤0.5毫米/年的材料用表列出。陆世英等专家根据不锈钢的分类进行修订,用于指导硫酸中不锈钢的选择。

图1 不锈钢在硫酸中的等腐蚀图
表2 图1中各种不锈钢的选择表
区域 | 选用不锈钢牌号 |
1 | 0Cr18Ni12Mo2Ti
1Cr18Ni12Mo2Ti(<40℃,无空气) 00Cr17Ni14Mo2 00Cr17Ni14Mo3 00Cr18Ni18Mo5 0Cr18Ni18Mo2Cu2Ti(<50℃) 00Cr18Ni14Mo2Cu2 00Cr20Ni25M04.5Cu 0Cr23Ni28Mo3Cu3Ti<80℃) 0Cr20Ni24Mo3Si3Cu2(<80℃) 0Cr12Ni25Mo3Cu3Si2Nb<80C) |
2 | 00Cr20Ni25Mo4.5Cu
0Cr20Ni29Cu4Mo3(<65 ℃) 0Cr23N28Mo3Cu3Ti(<80 ℃) 0Cr20Ni24Mo3Si3Cu2(<80℃) 0Cr12Ni25Mo3Cu3Si2Nb(<80 ℃) |
3 | 0CrI8Ni18Mo2Cu2Ti(<50 ℃)
00Cr18Ni14Mo2Cu2 00Cr20Ni25Mo4.5Cu 0Cr12Ni25Mo3Cu3Si2Nb 0Cr20Ni29Cu4Mo3(<65 ℃) 0Cr23Ni28Mo3Cu3Ti(<65 ℃) 0Cr20Ni24Mo3Si3Cu2 (65 ℃) |
4 | 1Cr18Ni12Mo2Ti
00Cr17Ni14Mo2 00Cr17Ni14Mo3,00Cr18Ni14Mo2Cu2 0Cr18Ni18Mo2Cu2 00Cr18Ni18Mo5 00Cr20Ni25Mo4.5Cu 0Cr20Ni29Cu4Mo3 0Cr20Ni24Mo3Si3Cu2 0Cr12Ni25Mo3Cu3Si2Nb |
6 | 1Cr18Ni11Si4A1Ti(<65℃),
高Si(>6%)不锈钢SS920(≤130℃) 0Cr20Ni24Mo3Si3Cu2(<65 ℃) |
5 | 一般不选用不锈钢,但浓度>90%,温度130℃,可选含Mo,Cu的高Si(~ 6%)不锈钢(SS920) |
7 | 一般不选用不锈钢,但浓度>90%,温度130℃,可选含Mo,Cu的高Si(~ 6%)不锈钢(SS920) |
8 | 碳素钢
ICr18Ni9Ti 0Cr20Ni29Cu4Mo3 0Cr20Ni24M623Si3Cu2 |
9 | 1Cr18Ni9Ti
0Cr20Ni29Cu4Mo3 0Cr20Ni24Mo3Si3Cu2 |
10 | 不选用不锈钢 |
- 含氧化剂的稀硫酸环境
当稀硫酸中含有足够的氧和氧化剂时,不锈钢的耐蚀性可提高,使用范围可扩大。例如,在浓度低于 65% 的硫酸中,本不能选用一般 18-8 型 Cr-Ni 不锈钢,但当含有 > 5% HNO3 时,则可作为耐蚀材料应用。
- 含杂质的硫酸环境
硫酸中含有的杂质对不锈钢腐蚀速度影响不同:
含较多 F-、Cl – 时,会显著提高不锈钢的腐蚀速度;
含 500-2000ppm 铜离子时,会产生极大的缓蚀作用,从而扩大不锈钢的使用范围。
- 稀硫酸且存在磨蚀的条件
采用含 Mo 和含 Mo、Cu 的 Cr-Ni 双相不锈钢是最佳选择。
- 苛刻硫酸条件下的替代材料
当各种牌号的不锈钢均无法满足苛刻的硫酸使用条件时,可选用镍基和铁镍基耐蚀合金,具体可参考镍基合金材料手册。
四、硫酸中不锈钢的选择(方案二)
方案二来自NACE及Sandvik 实验室腐蚀试验结果。下图为常见不锈钢在硫酸中的等腐蚀速率图中,每条实线及点划线表示腐蚀速率为0.1 mm/年,顶部虚线表示沸点。

图2 常见不锈钢在硫酸中的等腐蚀图

表2 不同材质在硫酸中的腐蚀表现
五、典型钢种性能分析
1. 18-10型(1.4301,304)
- 在“室温、浓度≤5%”的稀硫酸中有有限的耐腐蚀性。
- 随着温度升高,耐腐蚀性迅速丧失。
- 在90%以上的浓硫酸、室温条件下可以使用。
2. 17-12-2.5型(1.4401,316)
- 相较于304,在低浓度硫酸中耐蚀性更优。
- 室温下可耐受 22% 以下硫酸;温度升至 40°C 时耐蚀性逐渐下降,60°C 时仅适用于 5% 以下硫酸。
3. 双相不锈钢
- 2304(1.4362):室温下耐蚀性与 316 相近,80°C 时仍可用于处理 8% 的硫酸。
- 2205(1.4462):室温下可耐受 40% 硫酸,80°C 时耐受浓度降至 12%。
- 2507(1.4410):耐蚀性略有提升,室温下可耐受 45% 硫酸。
4. 904L(1.4539)
- 专为硫酸环境开发,在室温至 35°C 范围内,对全浓度硫酸均表现出优异耐蚀性。
六、关于浓硫酸的特殊注意
- 高温下的浓硫酸(98–100%)仍存在腐蚀风险,尤其当被水稀释或氧化性降低时。
- 流速增加或氧化性降低也会影响不锈钢的耐蚀性。
七、杂质的影响
氯离子(Cl⁻)是潜在危险因素。硫酸可与NaCl反应释放出盐酸(HCl),使体系腐蚀性增强。因此,在硫酸系统中应尽量避免氯离子污染。
浓度为 2000ppm 的氯离子会导致不锈钢耐蚀性能剧烈下降(如下图示,腐蚀速率0.1mm/a)。
八、不锈钢合金元素对腐蚀性的影响
- 316 型较 304 型耐蚀性更优,主要得益于钼(Mo)的添加。
- 904L(1.4539)进一步添加 Mo 和 Cu,显著提升了在还原性酸中的耐蚀性。
- 钼(Mo)可提高不锈钢对酸中 Cl⁻的抗腐蚀能力。
- 铜(Cu)对提升不锈钢在中等浓度硫酸中的耐腐蚀性尤为重要。
- 含铜双相钢,如1.4501,也适用于硫酸环境。
- 高硅钢种(如1.4361)适用于高温、高浓度硫酸工况。
九、硫酸的“自我稀释”的腐蚀风险
- 硫酸吸水性极强,可从环境中吸收水分而发生自稀释。
- 例如,原本浓度高于 90%、可安全用于 304 的硫酸,若发生自稀释,可能对不锈钢产生腐蚀。
- 尤其在敞口容器中,空气湿度可能导致液面附近发生局部腐蚀;温度升高会加剧该稀释效应,进而增加腐蚀风险。
十、氧化性和通气对耐腐蚀性的影响
- 通气或氧化性环境有助于不锈钢表面形成钝化膜,从而提升耐蚀性。
- 去氧环境下,不锈钢更易被硫酸腐蚀。
- 某些可还原离子(如Fe³⁺、Cu²⁺、Sn⁴⁺)可作为氧化剂降低腐蚀速率。
- 类似地,添加重铬酸或硝酸也有助于减缓腐蚀。
- 三氧化硫(SO₃)存在于浓度超过 97% 的硫酸中,可减少腐蚀。
此时,使用高铬钢种(如310,含铬25%)更为适宜。
若使用304或316等碳含量较高的不锈钢,在热影响区(HAZ)内可能发生碳化铬析出,进而引发晶间腐蚀(ICC)。
因此推荐使用304L或321等低碳或稳定化型钢种,尤其是在无法进行固溶退火的焊接结构中。
十一、流速对腐蚀的影响
- 不锈钢相较于碳钢更适用于处理高速流动的浓硫酸(90–98%)。
- 在高速湍流环境中,不锈钢的钝化膜更稳定,而碳钢表面会形成易溶的硫酸铁层。
- 但在活性/钝化区域附近的浓度和温度条件下,高流速可能诱发局部腐蚀。
1.本站大部分内容为网友自发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。
2.付费下载内容创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收取为资源整理费用。如您是资源作者并觉得本站宣传有损于您的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
3.本站资源仅供交流学习使用,请于下载24小时内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