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控制在RO系统中绝非简单调节酸碱度,而是贯穿预处理、膜本体运行和后处理的关键策略,直接影响膜性能、结垢倾向、系统回收率和最终产水品质。pH控制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调节氢离子浓度,来操控这些关键物质的化学平衡和物理状态,从而优化膜分离过程、防止膜污染和结垢,并最终实现系统稳定高效运行。
一、预处理阶段:为RO膜创造“友好”的进水环境
1、目标: 保护RO膜免受胶体、颗粒物、微生物、氧化剂和难溶盐结垢的损害。pH调节在此阶段主要服务于混凝/絮凝和结垢倾向控制。
2、控制逻辑与原理:
优化混凝/絮凝:加入的混凝剂(如铝盐、铁盐)在水解形成带电絮凝体的过程中,其电性和效率受pH显著影响。存在一个最佳pH范围(通常铝盐在6-8,铁盐在5.5-8.5),在此范围内:
水解产物带正电荷最多,能有效中和水中胶体颗粒的负电荷(电荷中和)。形成的絮凝体(矾花)最密实、沉降/过滤性能最佳。
原理:pH影响金属盐的水解路径、产物形态(单体、多核羟基络合物、无定形沉淀)及其表面电荷。偏离最佳pH会导致絮凝体疏松、沉降慢,或残留溶解态金属(可能污染RO膜)。
3、抑制碳酸钙结垢倾向:
原理: 水中存在HCO3-、CO3^2-和CO2的碳酸平衡体系。降低进水pH(酸化)会促使以下反应向右进行:
CO3^2- + H+ -> HCO3-
HCO3- + H+ -> H2CO3 -> CO2 + H2O
效果: 将容易结垢的碳酸根离子(CO3^2-)转化为不易结垢的碳酸氢根离子(HCO3-)和可被后续脱除的二氧化碳(CO2)。显著降低朗格利尔饱和指数(LSI)或斯蒂夫和大卫饱和指数(S&DSI),使系统在更高回收率下运行而不析出CaCO3垢。
酸化剂选择: 通常使用硫酸(H2SO4)或盐酸(HCl)。选择需考虑对SO4^2-或Cl-引入的后续影响(如硫酸钙结垢倾向、腐蚀性、对离子交换树脂的影响等)。
二、RO膜本体运行阶段:精密平衡脱盐率、结垢与污染
1、目标: 最大化脱盐率和产水通量,最小化膜表面的结垢(无机垢、硅垢)和污染(有机物、生物污染),延长膜寿命。此阶段的pH控制最为精细和关键。
2、控制逻辑与原理:
(1)影响膜表面电荷与污染物相互作用:
原理: 大多数聚酰胺复合膜表面带有负电荷。降低pH(增加H+)会:
部分中和膜表面的负电荷。可能中和或减少水中带负电的有机污染物、胶体颗粒的表面负电荷。
效果: 减弱膜与污染物之间的静电排斥力,理论上可能增加有机物和胶体在膜表面的吸附倾向。然而,实践中,适度低pH结合良好的预处理往往能有效控制这类污染。高pH (>10) 通常会增加膜和污染物的负电性,增强排斥力,有利于减少此类污染,但需警惕其他风险。
控制无机结垢(碳酸钙、硅、金属氢氧化物):
碳酸钙: 原理同预处理酸化。即使预处理已酸化,随着RO过程浓缩倍数的增加,浓水侧的LSI/S&DSI仍可能升高。通常通过持续加酸(H2SO4/HCl)或专用阻垢剂来维持浓水侧LSI/S&DSI在安全范围内(如<1.8或根据阻垢剂性能确定)。
二氧化硅: SiO2的溶解度随pH升高而显著增加(尤其在pH>7后)。对于高硅原水:
策略1 (低回收率/阻垢剂): 在较低pH(如7-8)下运行,依赖强效硅阻垢剂并限制系统回收率,避免浓水侧SiO2过饱和。
策略2 (高pH运行): 原创性要点: 这是高效处理高硅水的关键策略。将进水pH提高到10-11(通常使用NaOH):
此pH条件大幅提高溶解态硅酸根离子(SiO3^2-)的比例和总溶解度(可提高数倍)。允许系统在更高的回收率下运行而不析出硅垢,显著提升产水效率。同时,高pH强烈抑制生物生长(生物污染)。
但是必须严格监控:
·钙镁结垢风险: pH>10时,CaCO3结垢倾向急剧增加,且氢氧化镁[Mg(OH)2]和磷酸钙垢的风险显著上升。必须配套使用强效高pH专用阻垢剂,并可能需要适度降低回收率或加强软化。
·膜水解风险: 聚酰胺膜在持续高pH(尤其>11)下可能发生水解,导致脱盐率永久性下降。需遵循膜厂商严格的pH上限和温度限制。
3、优化特定离子脱除率:
CO2: 进水低pH时,CO2占比高,几乎完全透过膜进入产水,导致产水电导率高、pH低。进水高pH时,CO2转化为HCO3-/CO3^2-,被有效脱除,产水pH升高。
氨: 主要形态NH4+ (低pH) 易脱除,NH3 (高pH) 难脱除。控制pH影响其形态和脱除率。
硼: 如上述,硼主要以不带电的硼酸[B(OH)3]形态存在于中性pH水中,RO膜对其脱除率很低(~50-70%)。提高pH到9-10.5,硼转化为带负电的硼酸根离子[B(OH)4-],膜对其脱除率可大幅提升至90%以上,这对满足严格的饮用水硼含量标准至关重要。
弱电解质(硅酸、CO2, 氨): RO膜对溶解气体(CO2, NH3)和未解离的弱酸(如H3BO3, H4SiO4)脱除率很低。
三、后处理阶段:产水稳定与管网保护
若RO进水经过酸化且/或产水中含有透过的大量CO2,产水通常呈酸性(pH 5-6.5)酸性水对金属管道、设备(水泵、储罐、阀门)有腐蚀性,可能导致重金属溶出(如铜、铅),不符合饮用水感官和卫生要求。
调节RO产水的pH至适宜范围(通常接近中性或略偏碱性),使其稳定、符合要求(如饮用水标准)、减少对后续设备和输送管道的腐蚀性。
1、中和低pH产水:
脱气(除碳): 通过曝气(鼓风脱气塔)或真空脱气,物理吹脱溶解的CO2。移除CO2后,水的pH会自然上升到约8.0-8.5(仅残留少量CO2与HCO3-平衡)。
加碱: 直接向产水中加入碱(常用NaOH),中和H+。效果: 快速精确提升pH至目标值(如7.0-8.5)。
2、稳定化(再矿化):
RO产水是“饥饿水”,极低的离子浓度和碱度使其具有侵蚀性,会溶解管道内壁的保护层(如碳酸钙垢),导致腐蚀和“红水”现象。
在加碱调pH的同时或之后,可能加入适量的钙(如Ca(OH)2, CaCO3过滤器)和碳酸氢盐(如NaHCO3),原理是适度提高水的硬度和碱度,使其略具碳酸钙沉淀倾向(轻微正LSI),在管道内壁形成极薄的保护性碳酸钙膜,抑制腐蚀(称为“轻微结垢性水防腐”)。
1.本站大部分内容为网友自发上传,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。
2.付费下载内容创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收取为资源整理费用。如您是资源作者并觉得本站宣传有损于您的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
3.本站资源仅供交流学习使用,请于下载24小时内删除。